台湾省“名嘴”李敖,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,他常逛古玩市场,购买自己喜欢的名家碑帖。上个世纪他曾花50块钱,买了一件书法,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的鉴定,这竟然是货真价实的北宋真迹,而且还出自一位名家之手,此人是“宋四家”共同的老师——周越。
李敖“捡漏”宋代文物的事在当时非常火,他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《周越墨迹研究——你不知道的故宫博物院》。周越在北宋书坛虽然影响力很大,但他传世作品却极少,这是他仅存的纸本墨迹,有拍卖师估计他的市值可能达到1亿元以上。
此作也被称为《跋王著草书千字文》,纵138厘米、横51厘米,十二行、共102字,以行楷写就,释文为:“王著初为隆平主簿,太宗皇帝时著因进书召转光禄寺丞侍书,锡以章绶,仍供职馆殿。太宗工书草行飞白神踪冠世,天格自高,非臣下所可伦拟,而著书虽丰妍熟,终慙踈慢,及是御前,莫遑下笔,著本临学右军,行法尓后浸成院体,今之书诏盖著之源流。臣越题”
周越曾任国子监博士,北宋景佑三年(1036年)升教授书法的教官膳部员外郎、知国子监书学。学界称他“上承王颜,下开苏黄”,是唐宋书法风格演变的“纽带”人物。苏轼曾说:“草书非学聊自娱,落笔已唤周越奴。”黄庭坚写道:“予学草书三十余年,初以周越为师。”米芾也在其自述中说:“余年十岁写碑版,学周越。苏子美札,自作一家。”而据章淳记载:“君谟少年时,乃师周越。”可知蔡襄也以周越为师。
此作上溯颜真卿、柳公权的楷书规范,兼收李邕行书的雄强笔意,笔画横细竖粗,明显可见柳体“骨力洞达”的影子。横画多以侧锋切入,收笔重按作顿,锋芒毕露,极少藏锋,横画与竖画的粗细对比显著,捺画拉长,为后世黄庭坚“长枪大戟”的笔法创新提供了启示;
转折处方折硬转,棱角分明。结字中宫紧敛、欹侧取势,左低右高,上宽下窄,通过偏旁部首的错位形成动势。周越的书法以唐楷为起点,在宋初书坛尚未形成明确“尚意”取向时,率先通过笔法与结字的创新,打开了书法个性化表达的大门。
此作可以说为学界研究周越书法提供了参考。李敖曾表示希望将自己的100件收藏品带到北京,办一个“李敖收藏流台文物回归祖国展”他说:“有些收藏品本来是在祖国大陆被发现的,然后流亡到台湾,被我阴差阳错买到手里,我收藏着。有一部分不捐,要卖掉的,卖掉还要有条件的,不能卖给日本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