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建国
江南古镇大都雷同,娄塘在我心中却与众不同。
车子停在路边,让我们一行人下车,司机说前面车子不能通行,我们下车一看,脚下居然是弹硌路,我们在弹硌路上弹着步子。说起娄塘,除了南京东路和城隍庙土特产五香豆的原材料是娄塘白蚕豆外,这里的弹硌路也很有名。我经过的中大街和小东街的地面都是弹硌路,我问中大街边坐着的当地人:“这弹硌路原先就是这样的吗?”一位老年人和一位中年人异口同声地说:“以前是弹硌路,后来改成水泥路,前两年又弄成弹硌路。”
中大街与娄塘路口的一家店铺门口,晒着蒲公英草。“这个草有啥用?”我问主人。主人说:“刚采下来,洗晒之后,可以做茶饮。”听说我们一行对娄塘的风物很感兴趣,店铺主人主动陪我们寻访娄塘纪念坊,路上遇到正在朱氏住宅附近的志愿者,便由志愿者接力,先带领我们去了敦谊堂。
路上,我发现小东街的地面与中大街的地面小石块略有不同,前者大小毫无规律,后者大小相差不大。我问志愿者,更老式的弹硌路娄塘还有吗?志愿者指着脚下说,小东街的弹硌路就是。一路聊天,到了朱氏住宅。志愿者说,如今这宅子已经被人租了,租户偶尔过来,总是带着一群人来,像是来度假的。我们又看了娄塘纪念坊,纪念坊造型别致简单,为凝土结构,三间四柱(四根立柱将横面分隔成三间)制式,立柱顶端为明黄色,外围装饰着云纹。我听当地人都称它为牌坊,我看它样子也是牌坊,但因其纪念意义而与众不同。志愿者介绍,纪念坊中间的立柱原为方形,后来被车子撞毁,四根立柱便全部改造为圆形。
来到敦谊堂,大门紧闭。志愿者只得拨打电话,只听门铃声顿时响起,过了一会,一位老者出来为我们开了门。敦谊堂中西合璧,主人姓唐,86岁,此前他正与夫人在楼上打麻将,说这有利于活络脑子。他一边带着我们从一楼转到二楼,一边和我们闲谈。唐老告诉我们,这老宅原来的题字挂在二进房子的南壁上,后来被毁了,如今的“敦谊堂”三个字出自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马相伯之手,因为唐老的伯父唐文进是该校的学生。
娄塘有位名人叫印有模,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先驱,也是印家住宅的主人。印家住宅内部不同凡响,水井就有两口,桂花树粗大且蓊蓊郁郁。据说,桂花盛放时,室内外空气甜津津的。令人惊喜的是,历经风霜,房屋结构没有变更,地面上的花色地砖也完整如初。西头“我嘉书房”的老宅为印有模兄弟的住宅,目前向市民开放使用。老宅宽阔大气,古香古朴,是读书沉思的好处所。有几位老叟在看书阅报,我们一行人坐在二楼的长条桌子上,调研娄塘塌饼的制作技艺,茶水飘香,阳光从西窗溜进来。
夜幕来临时,我们邀请一直陪着我们的志愿者,一起到上海老风味的金海缘面馆用晚餐。只见小馆里坐得满满当当,烟火气浓厚。古镇见人见物见生活,自然与众不同。
娄塘有文物保护单位4处、不可移动文物17处、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28处。由于娄塘老式平房卫生条件欠佳,因而新建公厕随处可见,且居住在此的居民也不少。不仅如此,娄塘建筑尚未伤筋动骨,处于活态传承中,所以是一次很值得观光调研之行。
俗话说:“教化嘉定食娄塘”“娄塘街,条条歪,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”。条件允许的话,我想再赴娄塘,考察娄塘的食物、建筑和风物。